预约电话400 996 5211

贵宾咨询专线

新生儿的身心发育特点

2020-06-27 09:30 来源:济南月子中心

 

身高
 

刚刚出生的正常新生儿其平均身高在50厘米左右,男女宝宝大概有0.2~0.5厘米的差别。新生儿之间身高虽然略有差异,但差异很小。
 

体重
 

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3.3千克,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新生儿的平均体重已达3.5千克,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而巨大儿的概率也有所提高。
 

头围
 

刚出生的新生儿平均头围为33~35厘米。在出生后头半年内,头围增长速度比较快,但总体数值的变化较小。
 

胸围
 

胸围也是宝宝发育正常与否的一个参考指标,刚刚出生的男宝宝胸围平均为37.3厘米,女宝宝为36.5厘米。
 

前囟
 

新生儿前囟门的斜径平均在1.5~2.5厘米,当然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但只要在1~3厘米之间都算正常。但经产道分娩的宝宝由于产道的挤压出生时头顶可能存在产瘤。
 

呼吸系统
 

新生儿肋间肌薄弱,与成年人相比,呼吸运动比较浅表,呼吸频率较快,每分钟约40次。
 

循环系统
 

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宝宝的心脏可能会有杂音,另外心率波动范围也较大。出生后24小时内,宝宝的心率可能会在85~145次/分钟之间波动。另外,刚出生的新生儿动脉导管暂时没有关闭,因此血液流动会发出声音,家长不必担心,这是正常现象。
 

泌尿系统
 

刚出生的小宝宝泌尿系统还未发育完全,因此也没有形成规律的排尿反射。此时的宝宝膀胱较小,肾脏功能还未成熟,排尿次数多、尿量小。新生儿的尿液,正常情况下,应呈微黄色,容易洗净。一旦发现宝宝的尿液较黄,染尿布,不易洗净,就要及早做尿液检查,确认是否有过多的尿胆素排出,以便确定宝宝的胆红素代谢是否异常。
 

消化及排泄系统
 

在消化吸收及排泄方面,新生儿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 新生儿出生后,吞咽功能已发育完善,因此生下来就能吃。但由于新生儿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肌层也较薄,因此能适应较大量的流质食物的消化吸收。
 

● 新生儿咽部及食管的括约肌在吞咽时还不会关闭,因此吃奶后容易出现溢乳的现象。
 

● 新生儿消化道内能分泌出足够的消化酶,来帮助消化食物。其中,解脂酶可帮助脂肪的消化吸收;凝乳酶能帮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此时,胰淀粉酶分泌较少,因此对淀粉类食物的消化能力较弱。
 

● 新生儿肠壁的通透性较大,有利于母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吸收,但当母乳以外的蛋白质通过肠壁时,则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如牛奶、豆奶等的蛋白质过敏反应。
 

● 在出生后的12个小时内,新生儿会第一次排出墨绿色的胎便,胎便是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形成的排泄物。通常胎便可排2~3天,之后便会逐渐过渡到正常新生儿的大便。如果宝宝出生后24小时内都没有排出胎便,就应及时看医生,以排除肠道畸形的可能。正常的新生儿大便呈金黄色,质地黏稠、均匀,颗粒较小,没有特殊臭味。
 

血液
 

新生儿的血容量与脐带结扎的时间有关。也就是说,脐带结扎早的新生儿,其血容量较低;反之,则较高。新生儿的白细胞,在出生后前3天也会比较高,可达18× 109 /L左右。
 

睡眠
 

刚刚出生的新生儿,睡眠时间相对要长一些,每天可达20小时以上。另外,刚刚出生的新生儿,睡眠大多不分昼夜。
 

体温
 

由于新生儿的血液多集中于躯干,四肢血液较少,因此新生儿的四肢容易发冷,血管末梢也容易出现青紫色,再加上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因此要注意给宝宝的肢体适当保温。但保温时要注意,不要过度,以免造成新生儿脱水热。
 

体态姿势与动作
 

当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刺激时,新生儿全身都会发出动作。在清醒时总是双拳紧握,四肢屈曲,一旦受到声响刺激,四肢就会突然由屈变直,出现抖动。宝宝出生后就具备了吸吮能力,他们特别喜欢吸吮自己的小手。宝宝的吸吮动作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满月时
 

身高
 

宝宝满月时,身高平均会增加3~5厘米。宝宝满月后,遗传、营养、环境、运动、疾病等因素都将影响到宝宝的身高发育。
 

体重
 

新生儿出生1个月内,正常来说,体重一般会增加1千克左右,平均每天可增加30~40克,平均每周可增加200~300克。如果宝宝的体重增加数在这个范围内或接近这个范围,就是正常的。另外,家长可以通过下面的体重标准值公式来看看宝宝的体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婴儿标准体重计算公式:出生体重(千克)+月龄×70%。
 

头围
 

满月时,男宝宝的头围平均为38.1厘米左右,女宝宝的头围平均为37.4厘米左右。
 

胸围
 

满月时,男宝宝的胸围平均为37.3厘米左右,女宝宝的胸围平均为36.5厘米左右。
 

前囟
 

满月时,宝宝的前囟尺寸变化不大。
 

呼吸
 

出生后的头两周,宝宝的呼吸频率波动较大,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不必紧张。但如果满月前后的宝宝每分钟呼吸次数超过了80次或低于20次,就要注意了,应及时带宝宝去看医生。
 

循环系统
 

满月时,宝宝的心率可能会在115~160次/分钟之间波动。新手父母们千万不要被宝宝的心率波动吓到,这些都是正常的。
 

泌尿系统
 

出生后第一个月,正常情况下,每天约排尿20次左右,有的宝宝甚至半小时或十几分钟就排一次尿。宝宝的排尿量与次数与奶液浓度也有一定关系。如果奶液较稀,排尿量、次就较多;奶液较稠,排尿量、次就较少。另外,由于新生儿白天吃奶的次数比夜间多,因此白天的排尿量和次数也比夜间多一些。
 

血液
 

出生5天后到满月时,宝宝血液中的白细胞浓度就会降到正常婴儿的水平。对于这一点,新手父母不必担心,一旦有异常,医生也会及时告知。
 

睡眠
 

随着天数的增加,宝宝的睡眠时间也会逐渐减少。接近满月的新生儿,每天的睡眠时间在16~18小时。满月前后,如果妈妈推迟后半夜的喂奶时间,那么一次睡眠时间可延长到5~6小时。但由于新生儿糖原储备不足,如果刻意延长喂奶间隔,容易导致新生儿低血糖,因此夜间的喂奶间隔最好不要超过4小时。
 

先天反射
 

正常足月的新生儿一般会存在一些先天反射,这些先天反射会在出生几个月后自然消失。如果大人发现宝宝在新生儿期未出现这些反射,或这些反射在该消失时持续存在,那么宝宝可能存在异常状况,应尽快带宝宝去医院检查。
 

觅食反射
 

如果大人用手指轻轻触宝宝的面颊,宝宝会反射性地把头转向被触及的一侧;如果触及宝宝的口唇,宝宝则会撅起小嘴,像小鸟觅食一样。觅食反射大约会在出生后3~4个月时消失。
 

吸吮反射
 

如果妈妈用乳头触碰宝宝的嘴唇或将乳头放入宝宝的口中,宝宝会自动做出吸吮动作。吸吮反射大约在宝宝出生后4个月时消失。如果出生后宝宝的这种吸吮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那么提示宝宝可能存在缺氧或有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妈妈应警惕。
 

握持反射
 

如果宝宝是足月儿,当妈妈把手指放入宝宝的手掌中时,宝宝会立即紧紧地握住妈妈的手指不放,有时大人甚至可以就势把宝宝上身提起来。如果发现宝宝的某一侧不出现握持反射,那么提示宝宝可能存在异常,应尽快就医检查。
 

拥抱反射
 

让宝宝呈仰卧状,妈妈轻轻拉起宝宝的双手,将其身体慢慢抬高,在宝宝的肩部略微离开床面时妈妈突然松手,这时宝宝会做出类似拥抱的动作。这就是拥抱反射,又叫惊跳反射。测试宝宝的拥抱反射时,大人的动作一定要轻柔,不要吓着宝宝,更不能伤着宝宝。如果在新生儿期发现宝宝没有拥抱反射,则提示宝宝可能存在异常,应咨询医生。
 

颈肢反射
 

颈肢反射又叫击剑反射,即让宝宝呈仰卧状,将宝宝的头转向一侧,同侧的上、下肢会伸直,而对侧的上、下肢则会屈曲。如果颈肢反射持续存在或过早消失,则提示宝宝可能存在脑瘫,应尽快就医检查。
 

迈步反射
 

大人扶着新生宝宝的两侧腋下,把宝宝的脚放在平面上,宝宝会做出迈步动作,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一样。
 

交叉伸腿反射
 

如果大人用一只手按住宝宝的一侧膝关节,另一只手划一下宝宝被按住这侧的脚掌,宝宝的对侧下肢同时会出现屈曲,然后做出伸直和内收的动作。如果新生儿期宝宝不存在交叉伸腿反射,则提示宝宝可能有神经系统的损伤。
 

游泳反射
 

让新生宝宝俯卧,托住宝宝的肚子,宝宝会抬头、伸腿,做出游泳的姿势。如果让宝宝俯伏在水里,宝宝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乳腺肿大的现象一般在宝宝出生1~2周后就会自然消失,妈妈不必担心。
 

视觉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一出生就具有看的能力,并能记住所看到的东西。
 

在出生第一天,宝宝就喜欢看图案,但不喜欢看单一颜色的图形。另外,要想让新生儿看清物体,最好把物体放在距宝宝眼睛20厘米左右的地方。在醒着时,宝宝会注视物体,并能追随物体移动的方向,尤其对颜色鲜艳的物体感兴趣。大人可持一个红色的小球在距宝宝的脸约20厘米处轻轻晃动。当宝宝看到红球后,大人慢慢移动红球,宝宝的眼睛能追随红球移动的方向,同时头部也能从中线位向左或向右转动,有时还会稍稍抬头向上看,甚至还能转动180°看红球。
 

新生儿期的宝宝特别喜欢看类似人脸的图形,尤其是妈妈的脸。当妈妈注视宝宝时,他会专注地看着妈妈的脸,眼睛变得明亮,显得非常兴奋,有时甚至会手舞足蹈。个别的宝宝和妈妈眼神对视时,可能会暂停吸吮,全神贯注凝视妈妈。
 

听觉能力
 

研究显示,新生儿不仅能听到声音,而且还能对声音定向。在新生儿期,如果在宝宝的耳边轻声呼唤,小家伙会把头转向发声的方向,有时还会用眼睛去寻找声源。新生儿最喜欢听妈妈的声音,其次是爸爸的声音,再次则是高亢悦耳的声音。但宝宝不爱听尖锐、过强的声音。如果听到噪声,宝宝的头会向相反方向转动,或会用哭叫来表示自己的抗议。
 

嗅觉能力
 

正常情况下,宝宝在出生后6天后就能通过嗅觉准确地辨别出妈妈的气味了。到了满月时,嗅觉会更加灵敏。比如,当宝宝闻到奶香味时,他就会把头扎到妈妈的怀里去寻找乳头,甚至还能区分出妈妈与其他人的不同气味。
 

味觉能力
 

新生儿期的宝宝具有敏锐的味觉,宝宝们更喜欢甜食。如果让宝宝尝不同的味道,他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给宝宝喂糖水,他会欣然接受;但如果把苦味的食物放入他的口中,宝宝则会咧嘴,甚至吐出。
 

触觉能力
 

新生儿的触觉十分敏感,尤其是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如果碰触宝宝的这些部位,宝宝就会做出眨眼、张口、缩手、缩脚等动作。当宝宝哭闹时,大人只要将手放在宝宝的腹部,或同时抱住宝宝的双臂,就可以让宝宝安静下来。
 

运动能力
 

新生儿期的宝宝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活动能力。例如,宝宝会自己把手放到嘴边,甚至伸进嘴里吸吮;四肢能伸能屈;如果大人和宝宝说话,宝宝会随音节有节奏地运动,有时会做出转头、举起小手、伸腿等动作,甚至还会对说话的人皱眉、微笑、凝视。
 

交流能力
 

新生宝宝具有与生俱来的与外界交流的能力。比如,当妈妈说话时,正在吃奶的宝宝会暂时停止吸吮或减慢吸吮速度;如果大人逗宝宝,他就会做出喜悦的表情,甚至微笑;当大人抚摸、亲吻、拥抱宝宝时,宝宝都会有积极的反应;当宝宝哭闹时,如果妈妈把他抱在怀里,用亲切的语言哄他,用疼爱的眼神和他对视,宝宝就能安静下来,可能还会对妈妈微笑。
 

另外,在与大人交流的过程中,新生宝宝也能向大人表达自己的需求。而新生宝宝与大人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哭。正常的新生儿哭有很多原因,如饥饿、口渴、寒冷、尿湿了、疼痛等。一般妈妈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就能理解宝宝哭的原因并给予适当处理了。
 

解读新生儿的特殊现象
 

从出生那一刻起,宝宝就成了全家的重点呵护对象。然而,有些新生宝宝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生理现象。面对这些特殊现象,毫无育儿经验的新手爸妈是不是有点担忧了呢。其实,这些特殊现象虽然看上去有些异常,但并不是病理性的,只要精心护理即可,家长不用过分惊慌。
 

产瘤
 

经产道分娩的新生宝宝,刚出生时,头上可能会有一个大包,头形像个橄榄一样,这种现象俗称产瘤。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产瘤并不是真正的肿瘤,只是胎头的水肿。医学上称为“先锋头”。这种头部水肿形成的大包圆滚滚、软绵绵的,有的在头顶左侧,有的在头顶右侧,也有的在头顶后侧。
 

那么,产瘤是怎么产生的呢?分娩前胎儿要先降入骨盆,而一般胎头为先露部位,因此首当其冲。分娩时子宫会强力收缩,当胎头抵达妈妈的骨盆底时,胎头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再加上分娩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胎头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就会受到影响,受压力较小的部位就可能发生头皮下渗出液积聚而形成局部水肿。尤其是在发生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的情况下,这种水肿更易出现。
 

产瘤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对胎儿身体没有什么影响,一般在出生2~3天后就会自行消失,不需要治疗。另外,剖宫产的新生儿,头部比较圆,没有明显的变形,因此不存在产瘤现象。
 

马牙、板牙
 

出生后,在有些新生宝宝的口中有时会看到牙床上有白色的米粒大小的圆形结节,大小不一,有多有少,看上去很像牙齿,民间称之为马牙。其实,马牙并不是真正的牙齿,而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一种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
 

另外,新生宝宝的牙龈里有分泌黏液的腺体,如果腺体的出口被堵塞,黏液聚积在牙龈里就会形成一颗颗硬硬的像牙齿一样的东西,俗称板牙。
 

无论是马牙还是板牙,一般经两周左右都可自行消失,切不可用针去挑或用布擦,以免损伤黏膜,引起感染。
 

青斑
 

出生后,有些宝宝的骶尾部和屁股上常常会有蓝灰色或青色的斑记,多呈圆形,也有的呈不规则形状,但边缘较明显,手指压后不退色。这种青色的斑记通常是皮肤深层色素细胞堆积形成的,因此称为色素斑,民间俗称乌青块或青斑。
 

民间有一种说法,即青斑是运气的象征。比如,有些部位出现青块宝宝将来会有好运气,有些部位出现青块宝宝将来会不幸等。这些都是迷信的说法,毫无科学道理。其实,青斑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对宝宝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影响,一般在宝宝长到5~6岁后青斑就会自行消退,不必治疗。
 

皮肤红斑
 

在宝宝出生的头几天,皮肤表面可能会出现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红斑。这种红斑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宝宝出生后受光、空气、温度等环境影响和机械刺激有关。这种红斑分布在全身,以头面部和躯干为主。宝宝可能有不适感,通常在出生1~2天后逐渐消退。个别宝宝出现红斑时,还伴有脱皮现象。这种新生儿红斑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治疗,也不需要专门的处理。
 

螳螂子
 

有些新生儿口腔内两颊上会有肿硬隆起的一小堆脂肪垫,俗称螳螂子,又叫螳螂嘴。由于新生宝宝可能会因此而啼哭或不吸奶,因此中医又称之为“妒乳”。
 

新生宝宝的口腔较小,舌头短而宽,能贴住硬腭,几乎可以充满整个嘴巴,口腔内的黏膜上有很多横行隆起的白色皱襞,两颊上还长着两块坚厚的颊脂体。这样的口腔结构有利于宝宝吸牢乳头。但有些宝宝出生后这两块颊脂体比较大,并向口腔突出,于是就形成了螳螂子。
 

宝宝出现螳螂子,切不可按民间旧俗将其割去,以免导致出血、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如果宝宝因螳螂子而出现吸吮不利的情况,可让宝宝暂停吮乳6~8小时,再将挤出来的乳汁用小匙喂宝宝。随着宝宝的成长发育,螳螂子会逐渐消失。
 

塌水膘
 

宝宝出生后体重会逐渐下降,到出生第2~3天时体重常会下降3%~9%,尤其是第一胎或早产儿体重下降更明显。出生头几天体重下降是正常现象,俗称塌水膘。其原因主要是,这时宝宝的睡眠时间长,吸吮力弱,吃奶时间和次数少,而呼吸和皮肤汗液蒸发又会带走大量水分,大小便排泄量也较多,同时新妈妈头几天的乳汁分泌量也少,因此就会导致宝宝生理性体重下降。这时,新妈妈不必着急,随着奶量的增大,宝宝进食的增加,之后宝宝的体重会迅速增长。一般从出生后第4天开始,宝宝的体重就会开始回升,到第10天左右就能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但如果体重下降过多,超过10%,或体重回升过晚,那么就要考虑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了,比如奶量是否充足、是否存在感染疾病等,如果新妈妈自己查找不到原因,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检查。
 

女宝宝阴道出血
 

刚出生的头几天,有的女宝宝会有类似月经样或者白带样的分泌物从阴道里流出来,这种现象称为假月经。这主要是出生前受母体内雌激素的影响,导致阴道上皮和子宫内膜增生,出生后由于雌激素中断,而增生的上皮和子宫内膜就会脱落,从而引起阴道出血。这种现象是暂时的,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必治疗或特殊处理。
 

眼白出血
 

对于经阴道头位分娩的宝宝,娩出时,由于受到妈妈产道的挤压,宝宝的视网膜和眼结合膜会发生少量出血,俗称眼白出血。这时,新手爸妈不要惊慌,几天以后这种现象会自然消退。
 

乳腺肿大
 

在出生一周内,不论是男宝宝还是女宝宝,都会出现乳腺肿大的现象,触感上有蚕豆或山楂大小的硬结,有的还会伴有乳晕颜色增深、有少量水样或初乳样黄色分泌物溢出的现象。
 

看到这种现象,新手爸妈不必紧张。这是因为在怀孕期间,妈妈体内会分泌雌激素、孕激素、生乳素、催产素等,以促进乳腺发育和帮助乳汁分泌,但同时这些激素也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宝宝的体内,因此刚降生不久的宝宝便可能出现乳腺肿胀和泌乳的现象。不过,出生后1~2周后,这种乳房肿胀和泌乳的现象就会自然消失了。
 

频繁打嗝
 

刚出生不久的小宝宝,由于横膈膜还未发育成熟、宝宝过于兴奋或刚喂过奶时经常会出现频繁打嗝的现象。这时,新妈妈可用中指弹击宝宝的足底,令宝宝啼哭数声,哭声停止后,打嗝也就会随之停止。如果打嗝没有停止,可以重复上述方法。一般到了3~4个月时,宝宝打嗝就会逐渐减少。
 

喉鸣
 

喉鸣又叫喉喘鸣,是指有些宝宝出生后喘气不大正常,常常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宝宝吸气时喉中伴有笛音一样的高调音,在哭闹、急着吃奶时高调音较为明显,睡着后有所减轻。喉鸣主要是新生宝宝喉软骨发育不够完善,喉软骨软化造成的,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治疗。一般,喉鸣在刚生下来时还不明显,到出生几周后才会变得越发明显。一般在宝宝6个月到满周岁时会自行消失。如果宝宝喉鸣较严重,且持续时间也较长,妈妈应怀疑宝宝是否患有佝偻病,最好尽早带宝宝去医院检查确诊,如果需要应尽早治疗。
 

红色尿
 

宝宝刚出生不久的宝宝,可能会排出像血一样的红色尿。新妈妈不必担心,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宝宝出生后之所以会出现红色尿,是因为宝宝的白细胞分解较多,造成尿酸盐排泄增多,而刚出生不久的宝宝尿液较少,因此尿中的尿酸盐浓度较高,这样就会使尿液呈红色。红色尿一般在出生几天后就会自行消失。
 

脱皮
 

宝宝出生后两周左右,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会出现脱皮的现象。由于新生宝宝皮肤最上层的角质层发育不完全,容易脱落;再加上宝宝的基底膜发育还不完善,使表皮和真皮的连接不够紧密。这些都会造成宝宝表皮脱落。这种脱皮的现象全身各个部位都有可能出现,其中以四肢、耳后较为明显。不论脱皮现象严重与否,只要宝宝的饮食、睡眠都不受影响就属于正常现象。妈妈不必紧张,只要在洗澡时使其自然脱落即可,无须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或强行将脱皮撕下。如果发现脱皮合并红肿或水疱等其他症状,那么就要怀疑存在疾病情况,应尽早就诊。
 

溢奶
 

刚出生的小宝宝胃呈水平状,食道与胃连接处的贲门、胃与十二指肠连接处的幽门几乎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另外,新生儿的胃容量较小,贲门肌肉发育也尚未完善,贲门括约肌松弛,而出口处幽门肌肉却相对紧张,因此容易引起胃内奶液倒流。另外,用奶瓶喂奶或水时,如果奶嘴没有被完全充满,致使宝宝吸入空气,也会造成胃部膨胀而引起溢奶。尤其是喂奶后立即换尿布、宝宝哭闹或多动时更容易发生溢奶现象。大多数溢奶都是生理性的,不需要治疗,注意护理即可。一般随着月龄的增加,溢奶现象会慢慢减轻,直至消失。
 

平时,新妈妈可通过以下方法减少宝宝溢奶:
 

● 避免让宝宝吃奶太急。如果妈妈的奶水比较多,可用手指轻轻夹住乳晕后部,让奶水缓缓流出。
 

● 哺乳时,让宝宝含住乳晕,不能只含乳头,以免宝宝吸入过多空气而造成溢奶。
 

● 喂完奶后轻轻抱起宝宝,让宝宝的头部靠在妈妈的肩上,用手轻拍其背部2~3分钟,直到宝宝打嗝后再将宝宝缓缓放到床上。
 

● 使用奶瓶喂奶时,要让奶汁充满奶嘴,以免宝宝吸入空气而造成溢奶。
 

● 最好在喂奶前换尿布,避免在喂奶后换尿布。如果喂奶后发现宝宝尿布湿了,可等宝宝熟睡后再轻轻更换。
 

眼睛斜视
 

一般情况下,刚出生不久的宝宝眼球尚未固定,看起来有点斗鸡眼,再加上眼部的肌肉调节不良,因此常会有短暂性的斜视。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妈妈不必担心。但如果3个月后,宝宝仍然斜视,则应及时就医。
 

呼吸时快时慢
 

妈妈常会发现宝宝的呼吸节律有时会不规则,时快时慢,甚至发生屏气,尤其是在睡梦中。其实,不必担心,这属于正常现象。由于新生儿胸腔小,气体交换量少,主要靠增加呼吸次数来维持气体交换。但由于新生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不成熟,因此呼吸有时就显得不太规则。
 

体温波动
 

细心的妈妈可能会发现,刚出生不久的宝宝体温不太恒定,会有波动。其实,这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调节功能差造成的,不属于病理现象。妈妈若担心,平时可保持宝宝所处的环境温度适宜,夏天注意通风,冬季注意保暖,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宝宝体温波动太大。
 

粟粒疹
 

新生儿期的宝宝,鼻尖、鼻翼及两颊等部位常会出现一些针尖大小的黄白色点点,这种点点称为粟粒疹,是由皮脂腺堆积所致,并非皮肤疾病或脓疱。一般无需特殊处理,蜕皮后粟粒疹会自然消失。
 

打喷嚏
 

宝宝打喷嚏了,妈妈会很担心宝宝是不是生病了。其实新生儿偶尔打喷嚏并不意味着患了感冒,多数时候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这是因为新生儿鼻腔血液的运行较旺盛,鼻腔小且短,如果有棉絮、绒毛或尘埃等外界的微小物质进入或遇到冷空气便会刺激鼻黏膜引起打喷嚏。如果宝宝只是打喷嚏,没有流鼻涕,妈妈就不必担心;反之,打喷嚏的同时若有鼻涕流出,则应怀疑宝宝患了感冒,应尽快就医。
 

挣劲
 

细心的妈妈可能会发现宝宝总是使劲,尤其是快睡醒时常常会憋得满脸通红,是不是宝宝哪儿不舒服了?其实,宝宝并没有不舒服,相反,宝宝的挣劲恰恰说明他很舒服。因为这是宝宝在伸懒腰、活动筋骨,妈妈不要担心。

首页
电话咨询